学院动态

新闻动态

长篇小说《青石纪》作品研讨会在我校举办——深度解码生态人文与灵魂叙事的文学力量

发布时间:2025-10-17 19:25:53  浏览:


 

2025年10月16日,由四川作家研究中心主办,青春文学社、四川旌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文学院教师郭名华主持的长篇小说《青石纪》作品研讨会在绵阳师范学院知行楼3楼会议室盛大启幕。中国作协会员、绵阳市作协副主席祭鸿携其长篇力作《青石纪》亮相,与文学界专家、评论人、读者代表及媒体人士齐聚一堂,围绕作品的生态哲思、人性刻画与艺术表达展开深度对话,“文字文艺文化”微信视频号同步直播,引发线上线下广泛关注。

 

多维解读:一部作品的文学价值与社会观照

研讨会上,各界嘉宾从不同维度解构《青石纪》的文学魅力。绵阳市文联前主席马培松从宏观文学价值切入,指出作品突破了传统叙事边界,在生态书写中锚定人类发展命题,将环境议题升华为关乎未来的世界之问;在历史回望中激活反思意识,以文学之笔唤醒读者对过往的深度思考;在理想守望中构建精神高地,让文学成为荒诞现实里的历史见证者与理想灯塔,其思想厚度与人文关怀引发全场共鸣。

 

文艺评论家杨荣宏聚焦创作技法,盛赞作品“生活气息入骨,故事张力十足”。他认为,祭鸿以熟稔的生活为底色,塑造出一个个鲜活如邻的人物群像,同时以精妙的叙事技巧制造冲突、推进情节,尤其在“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上极具巧思——小说的真实并非对生活的复刻,而是通过艺术加工传递“身临其境的感染感”,这种创作智慧让作品既有现实的厚重,又有文学的空灵。

 

 

绵阳市作协副主席李资富则紧扣作品的生态内核,指出《青石纪》“撕开了生态保护的现实困局,也立起了坚守者的精神丰碑”。书中对羌地生态的细腻描摹与对环保者的深情刻画,既揭露了发展与保护的时代矛盾,又歌颂了人类在困境中对自然的敬畏与坚守,为当下生态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

 

跨界对话:不同视角的碰撞与共鸣

研讨会现场,多元视角的碰撞让作品解读更具层次感。著名小说家安昌河以创作同行的身份分享感悟,他回忆与祭鸿深入北川采风的经历,直言作品中“当代羌人困境的刻画堪称传神”,从赌场与环保的冲突到洛南的生死抉择,每一处情节都是对人性与时代的犀利叩问,尤其是余伟挡刀”的经典片段,以极致的戏剧张力让人物瞬间立骨,“读来如观好莱坞大片,震撼力直击灵魂”。

 

 

著名诗人白鹤林则从文本细节入手,建议尝试“更具先锋感的标题艺术”,以新颖表述拉近与年轻读者的距离,为作品的传播与接受提供了实操性建议。

 

《剑南文学》主编王德宝高度肯定祭鸿的创作态度,他强调,在纷扰的时代语境下,祭鸿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纯粹坚守与严谨敬畏”,这种创作初心让作品字里行间充满对读者的尊重,“每一个文字都是真诚的对话,每一处情节都是用心的雕琢”,这种创作伦理也为文学从业者树立了标杆。

 

研讨热烈进行中—



创作者说:文学是内心的光亮,是土地的回响

在闭幕式环节,作家祭鸿分享创作心路。他坦言,《青石纪》是自己“对北川土地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对文学使命的一次自觉回应”。在北川生活数十载的经历,让他对那片土地的山水人文怀有刻骨深情,“我想通过文字构建一个理想世界,既是对这片土地的交代,也是对文学魔力的践行——文学或许不能撬动生活,但能软化内心,放大那些值得被看见的隐秘角落”。

他还寄语文学同路人:“我们的内心是亮的,那世界便是亮的。”这句质朴的宣言,既是对自身创作的总结,也道出了所有文学坚守者的信念。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青石纪》这部作品的一次全方位解码,更是一次文学与时代、创作与评论的深度对话。通过这场思想盛宴,《青石纪》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得到进一步彰显,也为四川文学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正如与会嘉宾所言:“《青石纪》的研讨,是一次灵魂的共鸣,更是一次文学力量的集结。”

 

(来源:文学院 图文:李杨婷 李卓倩  一审一校:喻莉 韩小龙 二审二校:何佳莲 三审三校:杨观 谭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