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利教授莅临我校指导学科建设工作并在弘文楼419会议室作学科与学位点建设专题报告。文学与历史学院和李白中心全体教职工到场聆听。会前,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敏在弘文楼427会见来宾并亲切交流。

刘利指出,学位点作为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应视为“学科特区”进行建设,而师资队伍作为学科点建设的重中之重,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围绕如何建设一支专业化、专职化、高素质国际中文教育师资队伍,刘利给出了四方面建议:充分认识汉语、具备学科核心能力、外语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信息技术能力。
在教法上,教师应扎根于学科知识体系的研究,敏锐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灵活运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外语能力上,良好的外语能力就如同拥有了一把打开国际学术宝库的钥匙,使教师及时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动态,为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稳固的桥梁,有力地促进学科的国际化发展。在信息技术领域,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拓展教学空间和时间,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和优化。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教师应积极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要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思维和研究方法,将跨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刘利的报告使文史学院教职工们深受启发,表示将积极提升自身素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进一步推动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刘利,男,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启功书院院长等职务。社会兼职: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家教材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学科专家组专家和(全国)教育书画协会会长等。
(来源:文学与历史学院 文/图:曾亚英 陈波 孙岩 审核:杨观)